中国民主促进会烟台市委员会主办 办公系统登陆 民进系统信箱登陆 用户名: @mj.yantai.gov.cn 密码:
首 页 民进简介 工作要闻 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 政治协商 社会服务 理论园地 支部活动 会员风采 机关建设
首页 > 理论园地

视力保护色:
浅谈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关系

2011-05 -09 字体:[ ]

                                     孙泓炜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当今青年的新思潮,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部分青年盲目追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这一演变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一种迷惘和不安的氛围中,甚至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确立一种具有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 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的设计,  这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社会的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协调中发展、进步。当今社会环境主流是好的,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由于扩大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带来的社会不良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这些不良的因素使青少年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影响所及使不少青少年学生养成讲究吃穿、图享受、乱花钱、不爱惜公物、不遵守社会公德等不良习惯。他们当中有的人胸无大志,思想空虚,精神涣散,无心向学,吊儿郎当,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友结伴,逐步坠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 家庭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性格形成的基础,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身体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德、智、体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良的家庭影响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严重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正确发展。这主要表现为:
    1、 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甚至游手好闲,这些都不利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
   2、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沟通困难。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知之甚少,有的家长认为只要有钱给孩子用就行了。有的家长说:“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有了这种思想怎能教育好孩子,又怎能谈得上因势利导呢?其实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
    3、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儿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然天天守着孩子,却疏于管理教育,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由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家庭背景资料分析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三、 教育的原因: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但如果教师缺乏应有的耐心,挖苦、讥讽、责骂他们,必然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几经挫折,失去信心,仅有的一点兴趣也消失了,厌学情绪自然也就乘虚而入了,学习上的困难者很快就变成学习上的落后者。时间一长,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具有“粗野情感和厚脸皮性格的人”。甚至会以各种反常的行为与班集体抗衡,少数的后进生还会到社会上寻找自己的“地位”。某些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使其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目前有些学校采取的管理手段严重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还有的学校为了加强管理,特定了各种各样的制度,如学校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管死了。有时班级因为某个同学扣了分,结果学校扣了班主任的津贴,因而班主任便狠狠地把这个学生训一顿,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种解决问题单一化的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对后进生另眼相待,要么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要么就分个重点班,这对在差班的同学是一种无形的伤害,使得这些后进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四、 自身的原因: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若引导不好,容易沾染不良习惯。他们涉世未深,不辨真假美丑,容易误入岐途。如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它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缺乏学习中的潜在兴趣,易受情绪左右;自制力不强,依赖性大,易受骗上当;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从心理素质看,后进生独立性的迅速发展与认识能力低下产生的矛盾,使其易产生感情冲动,从而出现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认识。从思想水平看,后进生社会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我们切忌那种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的去批评这些学生,而是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摸清他们后进的原因和关键所在后再做好后进生思想转化工作,经常和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让他们向老师吐露思想深处的东西。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否能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和“四化”建设成败的一件大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当今世界处在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在努力培养祖国的建设人才的同时,也看到了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一个不争的事实。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因此,如何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急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其不良行为要及时矫治;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领导下,实行综合治理,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更应注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是最重要的预防途径。下面有这样几个案例。
    案例一:林亚男因参与一起共同盗窃案被判有期徒刑2年。林亚男生于银行干部家庭,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子。在他上初一时,父亲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从此家无宁日。亚男成绩渐渐下降,父亲动辄打骂,甚而用夹钳夹他的大腿,身心都伤痕累累的他最终弃学习到饭店打工。为了躲避父亲,他不断更换餐馆,最后不得不离家出走,愁闷中的他在网吧里结识了同病相怜的一男一女,从此跟着他们走上了偷盗之路。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亲不酗酒,能给孩子一个温暖平静的家;如果发现儿子厌学时,采取说服教育,给他正确的引导……那么亚男不致于离家出走,更不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案例二:16岁的小黄因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小黄是一名重点中学初三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次,偶尔到一家录像厅看了一场黄色录像,几天后,他又忍不住去了那家录像厅。回到宿舍后,歹心即起,晚上十二点多,他悄悄来到初二女生宿舍,强暴了女生,走上了犯罪道路。此案中小黄属于典型的“垃圾文化”的受害者。他从一名好学上进的“尖子生”沦落为可耻可恶的强奸犯。由此,“黄毒”之猛可见一斑。
    案例三:常青,17岁,因组织、参与数起重大持械抢劫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常青是独子,父亲对他的管教很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初中毕业后上了技校。在这里,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人,开始学坏。他在课堂上经常捣蛋,为此总被老师赶出教室,长此以往,老师彻底放弃了他。辍学后他开始跟着鸟贩子贩鸟,由贩鸟发展到合伙抢鸟,由于钱分得少,独自去抢养鸟的老人,随着开销越来越大,他干起了大宗抢劫行动。走上了为钱而疯狂的道路。本案中,主观的畸形发展是导致常青走上了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但是技校老师如果不放弃他,而是加以引导,是否可以避免这场悲剧吗?
    案例四:一个中学生帮会——“青春帮”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青春帮”由多名初二的同班同学组成,是在一次聚会中,谈话论起学习的苦闷、家长的唠叨、高年级学生的欺负后成立的。目的是免受欺负、享受青春,口号是“有难同当、有福共享”。“青春帮”成立后不久,就打了到班上闹事的三个高年级的学生,得到了同学的感激,他们第一次感到骄傲,因而决定做“保护校园的正义之神”,殊不知这“保护神”为了“有福同享”竟从抢小学生的自行车变卖发展到小偷小摸,最终走上了盗窃的犯罪道路。他们被判了有期徒刑,最长的五年。本案中,“青春帮”的建立与家庭教育的失败、“地摊文化”的误导,特别是学校管理的松懈都有关系。如果父母多给孩子一些呼吸的空间,学校在学生受欺侮时及时制止,“青春帮”就不会成立,他们那种违法的“正义”就不会得到滋长,他们就不会糊涂地走上违法的道路。
     以上盗窃、强奸、抢劫和团伙犯罪四个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有关,与学校教育有关,与不健康的影视媒体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关,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够和法制意识的淡薄也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减少青少年犯罪,无非是防范于未然和救治于已然两个途径。而无数经验告诉我们,关键在于预防。把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而预防主要依靠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治本,而教育无非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首先,是家庭教育。
    家是最强大的道德教化场所,性格的造就来自家庭,而性格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是青少年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第一位教师。青少年最初的成长是由模仿开始的。平日里家长的言行举止孩子们耳濡目染,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故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还得先认真自查一下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言传身教,让青少年养成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性格。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现在家庭教育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繁忙型。这类家庭都是双职工,工作的繁忙使他们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孩子,导致对孩子的行为失察。因此,孩子某些恶习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滋生蔓延,终究酿成大祸。
     急进型。这类家庭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迫切,他们只管孩子的学习,为了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不惜掠夺了子女仅有的课余时间,剥夺了子女应有的欢乐和自由。忽视了子女心灵的承受力,忽略了他们强烈的逆反心理和与子女应有的沟通,这样教育的封闭给孩子们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性格上的孤独、寂寞和自卑。
       溺爱型。这类家庭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忽略了家庭美德和伦理的教育,其结果是只能养成他们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性格。
       冷漠型。这类家庭对孩子简单粗暴,少说理,多棍棒,孩子因家里缺少温暖,便弃家出走,到处流浪,很容易被坏人利用,或加入具有“哥们义气”的犯罪团伙。
       以上所述,都表明了不讲究教育方法是家庭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讲究教育子女的方法,掌握教育艺术,针对以上几类家庭,不如参考一下以下方法。繁忙型的家长们不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关注一下自己的子女,时刻洞察一下他们的行为。发现有不良行为的,要及时纠正。若实在太忙了,不妨请一个代理监护人替自己关照一下孩子。这虽然是些消极手段,但对孩子们的行为规范能起到些积极的作用,相信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有作用的。总之,家长们要学会给孩子正确的爱、科学的学,与孩子时常沟通,争做孩子的朋友,让子女信任自己,什么话都可以给自己讲,这样家长才可以时常把握孩子的心理情况,及时纠正子女的不良行为。另外应教给他们一些怎样做人、处事的基本社会知识。并培养他们的一些基本生存能力,让他们接触社会时,能够抵制诱惑,分辩是非。更重要的是家长们要作好表率,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自己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当好监护人,把握好家庭教育这一关。
       社会是一个大环境,学生脱离了学校和家庭,必然要进入社会,而往往是在社会上容易学坏。有的是不适应环境的复杂,有的是被诱导,有的在盲目的模仿和崇拜中误入歧途。而有的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不得不去犯罪。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我们应做这样两件事情,第一是开办成才培训班;第二是治理好社会秩序。全体群众关心青少年,做好监督工作,积极检举违法的营业场所,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教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把它们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各级政府应当设立社区教育,加强社区管理。在学校须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可以开设小法庭,让学生知法、懂法、不犯法,让他们从心底意识到犯罪是不该有的行为,并知道哪些行为会导致犯罪,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要让他们从小害怕犯罪,从而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在居民区或乡村设立法治点,进行定期的法制宣传和学习,做到人人懂法,自觉守法,加强综合治理,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帮教。
       “仓禀实而知礼节”,既然“仓禀实”而能“知礼节”,那么“知节”后“仓更实”之后更“知礼节”。“礼节”可以说是精神文明,而“仓禀实”就是物质文明,我们在注重抓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应抓好精神文明。无数事实证明,精神空虚,导致了不少青少年犯罪;而健康的精神力量又可以促使犯罪率下降。所以,我们应两个文明一起抓,从而达到一种持久的良性循环,从而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这本书里说过一句名言:“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按照恩格斯的观点来说,人最初总是带有兽性的,后来随着教育而逐渐减少了兽性。我认为,犯罪现象实质就是人的兽性的发作,也只有加强教育才能做到预防犯罪。从而减少犯罪,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三大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融和着法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达到这样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除了给青少年输送知识外,必须激发他们心灵深处积极向上的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让他们为美好的理想而奋斗。一旦我们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他们对生活就会充满信心。体验到一种做人的自尊和自豪感,认识到做人的价值,从而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因为有了明确奋斗目标的青少年是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教育才是治本之道。享受良好教育的人不会有后顾之忧,而能安心地去学一门技术,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也就可以降低犯罪的可能性。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这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少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少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时,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实践方式的变革在推动了青少年发展、求知观念更新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人民群众观念和祖国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引起青少年个性追求、丰富化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意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的条件下,青少年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也会随之在青少年中传播。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岗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况且,有些社会美德,社会公德性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来衡量的。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是转移的,波动的,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出现,就会使价值认知失调,价值认知的失调会使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为了追逐以己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出现“热”和“潮”,每一次“热”和“潮”都会使一批人“发起来”,从而对其他人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出现了学校老师追逐“下海热”,公司员工频繁跳槽,出现为求职称的学术腐败,为求私欲的官场腐败。同时一些人的工作态度也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利益,该管的事不管,该负责的事不负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工作应付的态度。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利己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在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也已经或正被这种价值观所影响。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社会浮躁心理,社会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恶性循环,使这种社会的恶性发展诸如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最为严重的是影响青年一代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机制及其特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经济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当代广大青年的思想当中,有一种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就是对物质过分崇拜,重物质,轻精神。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等思想逐步弱化,出现了重利忘义,物质欲、金钱欲压倒一切的思想,精神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物欲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变得贪得无厌,过于强调金钱,使人认钱不认人,失去理性变得贪心不足,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当今不断增长的青少年犯罪中,一些女大学生卖淫事件都说明了物欲化倾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对一些精神财富,对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被当代青年所冷漠。他们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但却很少在塑造自我价值上下工夫。同时粗俗化倾向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因素。不少青年举止越来越粗,说话越来越俗,行为越来越荒唐。他们会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绝,但同时也会在一个权威教授的讲座下面呼呼大睡,他们不会为说脏话做脏事而脸红,反而会为与之相反的行为而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甘堕落,与“狼”共舞,如果处理不好,最终会把人拖入猎人的陷阱,从而会使社会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忏悔录。这种追求世俗文化以为时尚的社会现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滥开来,后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一代或后几代人的命运,决定中国整代人的价值观倾向,并影响着在此决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关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自己推及扩展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庭和宗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广大的人际关系网、社会关系网、家族关系网。例如,在生活常常会听到“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学生”,“我是某某的朋友”。并以此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向别人展示自己来历的不平凡,以求得支持和关照。这种注重关系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把关系当成调节社会的主角,从而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对自身的培养。现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时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而是关系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这样就使广大青年受制于寻求相互间的依赖,从而使自身在知识才干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必将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中断。关系人情面子的价值模式在中国有发展的倾向,并且在不断滋生集体腐败现象,家族官僚体系的庞大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这种价值倾向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后果将是对中国用人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把中国的发展寄托于一种人际关系网络,而不是人才网络,把青年人的成长推向一种寻求关系寄托而不是知识才能寄托。因此,理智选择和方向确定的介入使得价值取向具有了动态性的特点,也更容易导致某种相应行为的产生。在当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中,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让人担忧,很多学生麻木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争得第一名的头衔和丰厚的奖学金,很少有人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奋斗方向并坚持下去。这就会使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积淀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的缘故,也是大学生放弃本科学历,追逐硕士、博士学位的直接社会动因。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或者说是学习理想越来越市场化、通俗化。他们疯狂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好工作而建立的一个跳板。很少有学生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创业的理想或者更高目标的价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为别人所用就算万幸的不利地位。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至否定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正迎合了当代一部分青年鄙弃民族文化的精华,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会公德心堕落,私欲横流,几乎到了难以遏制的地步。如,对别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会的丑陋面,青年大多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完全没有爱心和社会正义感;随地吐痰,乱扔脏物,践踏花草,骂街,闯红灯,挤公车,抢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寻常举止。当前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真空、信仰危机和文化虚无主义;传统的思想信仰衰落了,而市场经济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很低,没有公共概念的生产习气浓重;官僚的言行不符、堕落刺激着公民的自私行为;理论与现实的悖离一旦被发现,一些人便以行为怪张,愤世嫉俗,放弃公德来反抗。欲扭转公德心的堕落、缺德等现象,唯有全民族从我做起;同时,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进行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价值观和现代中华文明。
      青年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命运,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导致整个社会道德低下。了解到青年一代的道德低下、灵魂瘫痪的现实对我们深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摆脱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困惑,近几年来探讨甚多。许多学者从道德、法律、心理学等领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此,我们也应该从转变自我实现方式、健全个人人格体系、树立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等层面提出对策。

                               (作者系综合二支部主任、烟台日报社记者)
 

 

(编辑: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全文下载]:
上一篇:
下一篇: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烟台市委员会  网络办公系统登陆
地 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75-2号(玉岱大厦) 电 话:6225982 邮编:264000
信 箱:1010_w@163.com 技术支持:烟台市综合信息中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